世场文化No.142场来场往 | 李欣恺 X 郑军:设计底色

2020-12-25 349

01

关于以人为本


▲ 李欣恺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/执行总建筑师

----李欣恺:有一个观点值得讨论,”是不是一定要以人为本“?

我们佛学讲不二,就是不要落入非此即彼的论断中,就是其实可能我们要走中道。

那举个例子,建筑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案例,安藤设计了一个叫日本有个住宅,住吉的长屋。它这个房子的特色就是环境好,他就做了很多没有隔离的空间。就是我们现在成都叫的灰空间,就是维护墙、维护玻璃都没有。

▲ 安藤忠雄作品——住吉的长屋

这个业主就问他说:安藤先生,这个天气冷了怎么办呢?他说:那你就穿件衬衣呗。那个业主又给他说:再降温又怎么办?他说你就多加件衬衣嘛,对吧?

然后这个业主有点懵了,就说受不了怎么办?安藤的回复,大意就是说人生就这样,那你多忍耐一下吧。后来安藤解释这个事情,他说这个设计不是以人为本,是以自然为本的

他说我想创造一个人能在这个居住的环境中,能体验自然的温柔或者她的严酷。我给你创造的不是一个舒适的环境,而是一个多样体验的一个环境。

▲ 安藤忠雄

这个也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,就是说以人为本是不是一个绝对的正确

特别是今天的消费主义已经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,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。那如果一味地把以人为本推到神坛高度的话,我觉得可能也是有些问题的。主流上应该是这样的,但是也需要有一些节制

▲ 郑军成都耕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/设计总监

----郑军:建筑的出现是因为人,就是人创造了建筑,那么建筑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人。它所有的一切的意义都是为人服务。那么如果没有人的建筑物,在我的思维领域里面它可以不成为建筑。建筑就是为人,为你、为我们服务的,它才存在

那么其实住宅的出现,不管它发展的什么样子,其实它都围绕着人来发展。只不过在不同程度上,随着社会的发展、科技的发展、人的发展,它会有不同的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变化,所以因此它才会改变,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。

今年 ,我做了近26 年的设计。中间也有做商业设计,但是主要为住宅设计为主。我觉得其实做住宅设计是蛮辛苦的一件事情,因为这行非常琐碎,会接触不同的业主,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。相当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业主都可能在你的预知范围之外,无论你再有经验。

做住宅设计做时间久了,设计师的敏锐度是非常高的。不需要业主说太多,但你能够懂他,这是最难得的。好的设计是如何让你懂业主,而不是你觉得你高高在上,让业主去懂你,这个是我的心得体会。所以说无论什么样的业主,他发出的诉求对于住宅设计师来讲其实都是正确的。

02

关于感性和理性



----郑军:对于我来讲,可能跟性格有关系——我认为设计应该是首先是感性的,它是一个发散性的思维,你没有任何的限制。

然后其次它又是理性的,因为它有非常多的专业,有非常多的责任,有非常多你应该去用理性思维去思考的态度。

▲ ”人文濡染 设计底色“沙龙现场

----李欣恺:说到感性、理性,建筑学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。其实是比较个人化的,需要天赋、灵感。同时又需要技术,那就是偏理性的东西。

所以说我观点也是跟郑老师比较接近,就是做设计都需要有。但可能根据人不同,侧重点不同,或者说占的比重不同

其实做一个纯理性人蛮好的,就是你的所有的东西都能自洽。然后按一个逻辑推出来,也不用去判断他美与丑、好与坏,自洽了就 OK 了。

但是这个社会评价它又是非理性的,或者说很多时候是非理性。如果说你要想比较感性的东西,其实对个人来说是比较痛苦的。我看过心理学上的书,说感性的人往往属于自我边界,或者说自我心理边界比较模糊的。

要去体会业主的想法,你得先把自己打开。所以自我边界就会比较模糊,或者说你自我的边界就不能这么清晰,这样你外部的感知,或者说别人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进来。但这个往往也会带来对自己带来比较多的伤害。

所以说我其实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纯理性的状态,就避免有那么多的焦虑或者是纠结,或者是这种痛苦。但是你又需要在设计里面来注入情感,注入文化,它其实还是一个尺度把握的问题。不能非此,也不能非彼,不能落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化的陷阱中间

加入世场未来 · 共创未来市场


标签: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

19150074505 扫描微信 2849390014